- · 《中国比较文学》期刊栏[01/26]
- · 中国比较文学版面费是多[01/26]
- · 《中国比较文学》投稿方[01/26]
文学帮你把爱情留下来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鸟鸟:理论上,我猜想,可能真是越有谈恋爱的经验,越有爱人的经验。但有的时候也不一定,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自恋去谈恋爱,可能也获得不了。当一个人有体验别人的能力,就有爱
鸟鸟:理论上,我猜想,可能真是越有谈恋爱的经验,越有爱人的经验。但有的时候也不一定,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自恋去谈恋爱,可能也获得不了。当一个人有体验别人的能力,就有爱别人的能力,他有理解别人的意愿,才有爱别人的前提。
鸟鸟:如果说排除法的话,走了很多弯路,正道不就越来越近了吗?
我们对爱情有很大期待,但是有很多焦虑。一起来分享这样一个话题,面对生活更有信心,面对生活更有热情。不管经历过什么,我们永远不丧失对爱的信仰,这是我们面对未来生活,拥有我们自己幸福的一个必备的精神。
梁永安:反正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有那个瞬间,而不是理性的衡量。有一个瞬间,觉得自己生命全部可以为此付出去、化进去,好像世界都改变了,这也是蛮重要的。
现在的人选择比较多
鸟鸟:相当于你看小说、看故事的时候是在跟随人物经历的人生。你可以试着代入到这个人物,看自己会做某种选择。那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过程,你可能更知道自己要什么。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,但你看的故事越多,你了解到的分岔就越多,你能体验到很多种人生。
有一种人间感情
我说到底是一个很简单的人,面对生活有很多无解的东西,很惊奇,也很好奇。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,还去云南傣族那里劳动过,过去的日子、过去的生活、过去的人们,我还是印象很深的。后来在现代化的过程里,到复旦大学读书,在学校工作,在国内国外走,看到这么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形形色色的生存,其中爱情的情态、爱情的遭遇也是多种多样。这时候有一个对比度,在一个大的参照系里——时间、时代的参照系里来看爱情问题,所以有了这本书。
就像摄影一样,摄影学到最后,最深的体会是学会对这个世界的选择。刚拿起相机什么都想拍,树好看拍一拍,街上很热闹五颜六色拍一拍。那种照片看起来很松散,没有焦点。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兴趣点,那个焦点在哪里?而且有的人拍的题材很广泛,什么都想拍,看到这个好、那个好,单独的构图也不错。但整个拍的东西就觉得是发散的。真正一个人摄影到最后,可能会找到自己的题材,像布拉塞,法国的摄影师,他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的题材,就是拍夜巴黎。夜里的人们比白天显得更加激情澎湃,光影斑驳里面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出来了,所以他拍送牛奶的、点煤油灯的,还有酒馆里的男女,形形色色的人,特别好。
梁永安:因为艺术、小说跟现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。现实是很尖锐的,现实分成不同的利益、不同的政治诉求、不同的经济地位,所以人们有时候很难跳出自己的立场去对待不同的人,很多人要有鲜明的这样那样的立场。但小说里面不是这样。我很喜欢雨果的小说,雨果写法国大革命,像《九三年》,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的人道主义;像《巴黎圣母院》里面的沙威警长,看上去很冷酷,但为什么后来自杀,他也是有丰富的感情。
很普通的人也可以体会到真爱,一个人一生一定要有那个瞬间
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朴实。越是朴实的人越缺乏心计,可能会走一些弯路,坎坷更多,但只要保持住自己的真诚,经历了很多之后,可能对世界的体会、对人的体会就有一个很好的焦点,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,该爱什么人。这时候他不是一个自发的人,而是一个自为的人。从这个角度看应该反过来说,走了很多弯路的人,可能更容易碰上合适的人。
一个是邂逅的能力。我们看西方小说、电影,多是两个陌生人一下子相遇,突然内心深处有一种跳动,一开始搭讪,后来两个人一起聊。我们中国人,传统社会中对巧言令色是排斥的。中国年轻人看到一个人心跳,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敢轻举妄动,很多东西压在心里,丧失很多机会。
主办:理想国
梁永安:“愉快的失恋”可能也包含这个意思。你成长了,往前走了,悬而未决的东西可能心里有点底。也可能原来很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,后来觉得自己已经长开了,好像可以对接不少新的生活的元素,原来的东西可能变成一种束缚,原来幸福的东西觉得不太幸福了。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分分合合还是很普遍的。最好的状态是两个都想分手,都不好意思先说,搞了半天,都解脱了。但这种情况少一些。
梁永安:下一个问题:都说在恋爱之前要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人要自洽。但如果我们靠自己已经过得很满足,为什么还需要爱情?爱情又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?
文章来源:《中国比较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jwx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8/730.html
上一篇: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跨文体成就比较
下一篇:95后文学|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(小说)